對于中國農民而言,城市是一個巨大的參照.城市生活的強大吸引力, 歷史地形成了中國農民進城的大潮.在現代文學中,不少作家不僅關注農村農民的可悲生活, 也關注著為了生計奔波在城里的農民. 夏衍的《包身工》、老舍的《駱駝祥子》、歐陽予倩的《車夫之家》等作品,無不體現出農民在城市從物質到精神所遭受的折磨和摧殘.因此,回溯歷史,當下的農民工書寫之"熱",并非僅僅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產物, 而且是城市文化作為鄉土世界的異質參照出現后一直存在的歷史的文學現象. 作家通過作品展示出農民生命深處最沉重的部分,呈現出一幅中國進入現代以來的城鄉圖景.
一
從中國古代向現代轉型, 最明顯的一個文化表征就是因為外來現代化的強行牽引, 出現了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國際大都市,并輻射形成其他中小城市.外資的進入,官僚資本與民營資本的逐步發展, 城市與農村都相差無幾的薄弱勞動技術,不僅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也使農民進入城市務工成為可能,而且,城市的吸引力也不斷提高了農民的進城意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農民工在文學中開始出現了.
由于農民沒有知識、 沒有技術、 沒有人際關系,他們來到城市只能從事最低下、最辛苦、最屈辱的工作. 盡管他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勤勞地奔走,卻常常過著吃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的日子. 物質生活的赤貧成了書寫農民進城打工的一個共同特征.吳奚如的《送走》中的殷家三,在電車上賣票,一個月辛辛苦苦拿回來的十五塊錢,兒生病用了三塊半, 騾子白天黑夜哭又得稱兩斤乳糕回來,還要吃飯,房錢已經無法付出. 他只好將他們母子幾人送回同樣一無所有的鄉下, 盡管妻子說他狠心,但他毫無辦法. 在送妻子回去的時候,還將自己第二天買燒餅吃的錢也買了包烘糕給了她. 進城打工農民的生存艱難由此可見一斑.飽受屈辱的生活在進城農民身上屢見不鮮.
彭家煌《劫》中的何先生利用張媽不識字,請他寫信給丈夫的機會,先用寫信的文字引誘她,后用張媽說要謝他的言語"引導"她,最后還奸污了她.一個弱女子,在面對何先生"強盜般"的侮辱時,她的反抗是微弱的,她的掙扎是徒勞的. 老舍的《月牙兒》中,"我"有時"恨不能"把做"暗門子"的媽媽罵一頓,即使在"我還不如一條狗"的情況下,"我"還是想自己掙飯吃. 然而, 最終在不斷 "抱著希望出去,帶著塵土與眼淚回來"的殘酷現實面前, 原諒了媽媽, 自己也走上了和媽媽同樣的道路. 這樣的悲劇在現代的中國到處都在上演. 作家們以沉重的底層敘事將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呈現給了讀者.
更為嚴重的, 是農民工的生命也難以得到保證. 在《包身工》中,"'蘆柴棒'的身體實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時候,廠門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體的女人\\) 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觸她的身體:'讓她揩點油吧? 骷髏一樣,摸著她的骨頭會做惡夢! '""像'蘆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鐘都有死的可能". 一個連生命都無法保障,想失去還不讓你失去,"直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為止". 這正是千千萬萬現代農民工的宿命. 在孫席珍的《鳳仙姑娘》中,農村姑娘鳳仙是揀茶女工,來到上海打工并被"工統會"的徐三看中,引薦為工廠工會的委員. 鳳仙因為廠方無禮開除工友而發動罷工,最終慘死在汽車輪下,兩位工友還被徐三敲詐了四十塊大洋.生活總被車輪所碾壓,生命脆弱得象一張白紙.
物質生活的貧窮影響到進城打工農民的精神和心理. 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嚴,在恥辱與陣痛中撫慰自己的靈魂. 魯迅《祝?!分械南榱稚┦窃诰裆钕萑虢^望后離開這個世界的. 她竭力改變自己,去土地廟捐了門檻,但文化禁忌隱藏著深刻的精神危機,她還是被判有罪,最終淪為乞丐,在一個"陰沉的雪天里"死去了.
奔波與漂泊是世代習慣了家的溫暖的農民工的心頭之痛.生活極為艱苦,如果有一個溫馨的港灣可以停泊,總能給人一絲慰藉. 然而,這樣的要求是一個奢望. 歐陽予倩的《車夫之家》描寫了車夫一家的悲慘生活.丈夫拉車難以維持生計,孩子生病昏迷說著胡話,沒錢買藥,妻子為了照顧兒子四天四夜沒有合眼, 原來替人洗衣服的活也不能干了, 女兒因為反抗廚子的調戲被喜歡廚子的太太叫老爺趕了回來, 而巡捕卻緊逼他們要搬出住房,因為外國人要做新房.王統照《山雨》中的奚大有帶著家人在外面闖蕩,但當杜烈說不想回家時,奚大有說:"誰還想常在外少在家,祖宗墳墓,---人終是有老家的!"杜英認為"奚大哥,總是有些鄉下氣. "奚大有反駁說:"咦! 怎么家都不要? 不管是鄉下與大地方的人誰沒有家? "這些話說明,在奚大有的心目中, 家鄉才是真正的家, 才是一個人情感的寄托, 漂泊的心靈在故鄉才能寧靜, 被污染的靈魂在故鄉才能得到凈化, 故鄉總是充滿濃濃的詩意.千百年來,鄉愁一直是游子心中永遠的痛.
現代作家對農民進城生活的書寫, 反映了作家直面生活的態度. 夏衍說 "我寫的時候力求真實,一點也沒有虛構和夸張. 她們的勞動強度,她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當時的工資制度,我都盡可能地做了實事求是的調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們看來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 在當時都是鐵一般的事實. "[1]
進城農民的生活是赤裸的,沒有色彩,沒有陪襯,一切只為活著. 他們喪失了鄉村世界的基本倫理法則,從人轉變為"非人",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過去,誠實、勤勞、利己的生活態度也難以讓他們過上安逸的生活.
城市工作與農村勞作有太多的不一樣, 他們有很多幻想, 但大都破滅了. 正如今天的進城務工人員一樣, 豐滿的理想總被骨感的現實所夭折.
二
在現代, 農民進城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由于鄉村社會到處充滿戰爭、饑荒、貧困,驅使很多農民入城謀求生存;文明、發達、富有誘惑力的城市成為不少農村人追逐的目標. 那些希望改變生活、 改變命運的農民們逐漸地走上了這條充滿艱辛的路.他們以為,只要努力,只要勤懇,只要能吃苦,就能獲得應得的收獲.他們沒有意識到文化深處的裂痕,沒有看到城鄉觀念的差異,更無法體會城市的詭異與兇險、罪惡與殘忍.在一個黑暗重重的社會,他們的悲劇命運難以輕易被改變.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社會的黑暗被當作是造成進城農民物質與精神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駱駝祥子》 就是最典型的一個范例. 祥子生長在鄉間,失去了父母和幾畝薄田,十八歲的時候便跑到城里來. "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 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臉上永遠紅撲撲的,特別亮的是顴骨與右耳之間一塊不小的疤---小時候在樹下睡覺,被驢啃了一口."他只是一個本分的農民,他把城市當作了他的家,當作他早年耕作的田地,車子只是一塊幻化的田地而已. 他想象著:"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買輛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車廠了."然而,一次次的打擊,讓他的買車夢無法實現, 最終變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趙園先生在北京考察時,認為《駱駝祥子》反映了一個破產農民如何逐步市民化的過程:"小說令人驚心動魄地寫出了, 惡魔般的社會環境怎樣殘酷地、一點一點地剝掉祥子的農民美德,將他的性格扭曲變形, 直到把個樹一樣執拗的祥子連根拔起,拋到城市流氓無產者的行列中. "[2]\\(P31\\)在祥子的生命軌跡中, 作家重點描述了一個城市無產者是如何在社會中掙扎生存的. 錢理群則站在人性探討的立場,認為小說是"寫城市貧民悲劇命運的代表作. "重要的是"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思考. "[3]\\(P249\\)夏衍在《包身工》中說到,"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 "本來,農民是質樸的、勤勞的.然而,在通往城市的路上,不少農民產生了價值觀念的變異.蕭紅《生死場》中的金枝"勇敢地走進都市",但"羞恨又把她趕回了鄉村",因為城市的冷漠、無恥、齷齪與奸詐使她無法適從, 特別是當她被奸污的時候,"她要回鄉,馬上躺到娘身去哭."她走在哈爾濱的街上,感受到的是"生疏,隔膜,無情感."縫衣補襪賺錢辛苦,工資微薄;女工店向她收費,晚給幾天都不行;縫褲子的男人對她不壞好意,……她亟需家里的精神安慰. 而當身體酸痛的金枝回到家里時,"母親不注意女兒為什么不歡喜, 她只跟了一張票子想到另一張".在這里,情感已不再存在,只有被金錢腐蝕的靈魂.鄉村的倫理道德蕩然無存,金枝的命運再一次被拋向城市, 她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命運的不幸安排.
小農意識的局限和對城市的毫無所知, 決定了進城農民對城市追求的虛幻性.《山雨》中,奚大有繼承了父親作為一個中國農民的全部 "美德":健壯、本分、勤勞. "莊稼人攢點錢弄幾畝地. 說個媳婦安分本等地過日子", 是他最高的理想與希望,但是生不逢時的他不但不能"弄幾畝地",反而被迫將父親留下來的地一點一點地賣了出去,最后不得不與大批農民一起離開土地進入城市. 在去城市的路上, 一位進城農民對大有說道:"你們好的多了.能夠過海去發財,比著到各縣里去當叫化強得多! "對此,他有了對城市以及以后命運的初步思考:"'發財'這兩個神秘的字音,剛剛聽蕭迭子說過, 現在路遇的這個不認識的男子又向自己祝福,或者海那邊有洋樓的地方里,有片銀子地等待自己與老婆、孩子齊去挖掘?也許有說書詞里的好命?一個人窮的沒有飯吃,黑夜里在破樁上看見墻角里發白光, 掘起來青石板底下是一壇白花花的銀塊,事情說不定,這總不是壞兆?"這句話表現出奚大有對進城后的信心與希望, 更多的是對金錢的崇拜與渴望.但他不知道,他的這種信心與希望、崇拜與渴望是一個神話與夢境,也是他最終在城市成為一無所有的游民的關鍵.
城鄉文化的差異, 使得進城農民在生活的夾縫中艱難生存著.在蔣牧良的《夜工》中,出身農村的三姑娘在一個印刷廠里做工人, 她在裝訂車間被工頭阿富摸了奶子,憤而回敬一記耳光,便沖出廠門.可是她每月只能領六塊錢的餉,無法還清亡兄二十余元的棺材賬, 還拖欠著米店的賒賬和房東太太的房租.她看到父親為了與房東太太講和,典當了皮背心來付茶賬, 凍得鼻涕掛下來有如屋檐上的冰柱,于是她托辭說要到工廠去上"夜工",強忍痛苦與工頭幽會.父親查明工廠沒有"夜工",便舉起菜刀把睡眼朦朧的三姑娘砍得頭破血流,卻又撫著躺在擔架上的三姑娘的腦袋,老淚縱橫.生存的艱難,鄉土觀念和城市觀念的沖突,讓三姑娘處在兩種文化心理的鉗制和誘惑中, 無可奈何地進行屈辱的選擇.
如果說農民在城市的生活、 工作與認識中存在很多自身的不足,然而,城市給予他們的不是幫助,而是貪婪、毫無人性地吞噬著農民工的血汗.
夏衍《包身工》中的工人不僅"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勞動,豬玀一般的生活, 泥土一般的作踐……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象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象弓一般的彎,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逼著在做工",他們還被毆打、"餓飯、吊起、關黑房間","直到榨完了殘留在她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為止. "這種慘境,任何人都難以承受.在吳組緗的《官官的補品》中,佃戶陳小禿子被"我"家退了佃之后,一無所有,背井離鄉來到上海,希望出賣勞力來養活自己,可不到五個月工廠就倒閉了,他只能流落街頭.此時恰逢"我"出了車禍,亟需輸血以恢復健康.陳小禿子巴望著自己的鮮血賣個好價錢,卻被"我"大叔視為"貪婪"、"狡猾"、"敲竹杠"、"不識抬舉",結果三夸特鮮血只賣了十五元.當最后陳小禿子的鮮血濺滿河灘,"我"大叔非但沒有產生絲毫憐憫之心, 反而打趣說:
"這龜子的血現在可不值半文錢了,去年要賣五元一個夸特啦! "可見,滿懷希望進城的農民工最終成為被摧殘的對象和賺錢的機器.
三
在 20 世紀的現代文學中,部分鄉土作家與很多左翼作家在"啟蒙"、"革命"、"救亡"等歷史主題的籠罩下,他們筆下的"底層"形象被充分意識形態化.在啟蒙主義的敘述視界里,它被當作社會不公與人文情懷的喻體在書寫; 在革命話語敘述的路徑上,它替代的是"階級"、"剝削"、"壓迫"等歷史措辭,多被作為階級意識覺醒、革命、解放和翻身的現代神話在講述. 民族屈辱的巨大陰影支配了現代作家的革命意義的批判倫理, 底層的苦難往往作為革命的符號而產生. 面對進城打工農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貧乏, 很多左翼作家們表現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深刻的道德批判精神.
鄉土作家與左翼作家們關注著底層農民的生存命運, 他們對進城農民的悲慘遭遇充滿悲憫的情愫和深厚的人文關懷.丁玲《奔》中的張大憨、喬老三、 李祥林等六人在家無法生存, 家里的糧食"一粒也不剩",就相約到上海去謀生,以為從此可以"找口飯吃". 但是當他們到達張大憨在上海打工的姐姐和姐夫的房間時, 看到的是一對快要餓死的男女.姐夫說:"一天十四個鐘頭吃不消,機器把一身都榨干了,沒有讓機器軋死總算好. "姐姐說:"我們還是想回去, 你幫忙替我們打聽點生意好不好? 上海找不到工做,活不下去". 于是,他們又只好繼續"奔",可一路上他們聽到的是"你媽還沒有找到姘頭嗎?要你爸爸看穿一點,不當王八沒有飯吃",看到的是"在車上""又有一批一批的鄉下人,在鄉下過不了而跑到上海去的. "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生存狀態中, 張大憨在四處奔波途中竟然還想著"什么地方有豬油燒餅買呢"? 因為小產的姐姐想買一塊燒餅里夾有豬油的燒餅吃,"姐夫卻不能讓她滿足. "農民生存的艱難,喚起了作家的深刻同情.同時,作家們也看到了農民堅忍背后的弱點,因而在充滿道德同情中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意識.
丁玲《慶云里中的一間小房里》中的阿英離別家鄉來到上海已經三年, 其實她與陳老三在鄉下過平靜生活的夢想并不難實現.但第二天早晨,她想到夢時"不覺的笑出聲來",因為她無法走進"那是什么生活,一個種田的人,能養得起一個老婆么"的清貧生活,更無法堅守"他愿意拚了夜晚當白天,而那寂莫的耿耿的長天,和黑夜,她一人將如何去度過"的孤獨日子,她已習慣于"笑臉相迎","用兩顆活潑的眸子釘打過路的行人"的生活了.這種惰性也使阿英失去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當然,現代鄉土作家們知道,進城打工的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生存艱辛,他們有這樣那樣的性格缺陷也是正常的, 何況是處于極端境地的打工農民?對于打工農民的遭遇,作家們都表現出深刻的同情,對其弱點不忍心指責.正如老舍所說的:"我自幼很窮, 做事又很早, 我的理想永遠不和目前的事實相距很遠, 假如使我設想一個地上樂園, 大概也和那初民的滿地流蜜, 河里都是鮮魚的夢差不多. 貧人的空想大概離不開肉餡饅頭, 我就是如此. 明乎此, 才能明白我為什么有說有笑, 好諷刺而并沒有絕高的見解. "[4]\\(P78\\)顯然, 老舍對于祥子的個人進城生活的想像及其失敗的批判描寫, 正是基于這種沒有"絕高見解"的個人生活體驗.
顯然,在現代文學中,作家的悲憫情懷來自一種廣博的知識分子情懷. 作家們往往以知識分子的精神高位來觀照進城謀生的農民, 以深沉的人類意義的悲憫情懷來書寫進城農民的人生遭遇,將進城農民當作"人"來處理. 作家們的批判意識則與左翼的革命話語緊密相連, 往往在文本中呈現階級斗爭的話語意識.因此,悲憫情懷與批判意識直接影響了當下農民工書寫的基本狀貌.
鄉土文學作品以樸素的筆墨, 充滿同情的心態, 悲憫的情懷, 對進城農民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狀態予以深切關注. 左翼的革命倫理又驅使鄉土作家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批判城市社會對農民的壓迫與不公. 張中良說:"魯迅、王統照、王魯彥、丁玲、蕭紅等經典作家已經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今天的優秀作家理當在打工文學園地做出新的貢獻. "[5]的確,他們的作品為我們展示了 20 世紀早期農民進城謀生的真實圖景,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為我們當代的"打工文學"作家在追求文學的悲憫情懷與審美形態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但是,時隔大半個世紀,我們不難發現,當下的打工文學與其在精神上、藝術上有多么的相似.要實現當代"打工文學"在美學層面上對現代文學的超越, 關鍵在于當下的作家真正闖入進城農民的心靈世界, 捕捉城鄉文化的錯位所引發的農民工心靈的震顫與裂變.
參 考 文 獻
[1] 夏衍.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J].中國工人,1959\\(6\\).
[2] 趙園.論小說十家[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3]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老舍.我怎樣寫《趙子曰》[A].老舍全集:第 17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5] 張中良.現代文學史上的"打工文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