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語言也是各式各樣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與語言有一定的差異性,使得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常常會出現困難。不同民族產生語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文化背景、語言的人在進行交流時,容易出現缺乏共同語言而難以交流的情況,如中國人見面時,輕拍小孩頭部,說這小孩不錯或好乖,在中國人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在國外,就會認為是對小孩的不尊重,其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人們對相同的詞匯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
一、語言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溝通與表達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會說話的人就會讓人感覺到春日般的溫暖,而不講究說話技巧的人則會讓人感覺到冬日般的寒冷。流傳青史的諸葛亮曾經在赤壁戰爭中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兵",從中可看出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礎,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沒有語言作為基礎,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形成,只有將語言做為基礎,文化才能通過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傳承,語言的交流可讓人們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若沒有語言的交流,就沒有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進步與發展。
此外,語言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國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借鑒、融合,以便實現文化創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促進我國文化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語言與文化的概述
(一)語言的含義
語言包括狹義語言和廣義語言兩種,此外還可以將廣義語言定為"人類使用的一切符號".狹義的語言主要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同時書面語與口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符號體系。
此外語言的表現形式是言語,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就是 :言語具有個人特點,語言是屬于社會的,沒有任何個人特點,語言是有限的,而言語是無限的。語言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存在于言語之中 ;言語以語言為活動基礎,語言在言語中起著規范作用。
(二)文化的含義
在古漢語中,"文化"的基本含義是文治教化,和"武功"相對,是狹義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如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彖傳》);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劉向《說苑·指武》)。所謂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以及人類交流與思維不可或缺的工具。文化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之分,一般情況下狹義文化主要是指人們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廣義文化主要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三)詞匯系統的文化探求
語言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認識模式與認識體系,世界是通過語言來反應的,這在詞匯體系中表現得相當突出。詞匯體系的內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陰陽派生詞與同義詞組。
陰陽派生詞(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陰陽學說和五行思想是有著重要影響的兩種流派。二者后來結合,成為廣為流行的一種具有普遍哲理意義的學說)同義詞組(同義詞指具有相同意義色彩的詞如"香"、"芳"、"菲"、"芬"、"馨")詞匯系統的開放與通化包括兩部分內容:即外來詞的規模與詞匯系統的開放度和漢語外來詞的強大同化力。外來詞的規模與詞匯系統的開放度(一種語言中的外來詞狀況與這個民族對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過程基本相同。對外接觸面越廣,交流越深,外來詞的傳入就越多)漢語外來詞的強大同化力(漢語對不同類型語言的外來詞表現出強烈的同化作用,其基本形式就是由音譯向意譯的轉變。如音譯詞變為意譯詞的有 engine: 引擎、發動機,penicillin :盤尼西林、青霉素。
半音譯半義的合譯詞有 beer :啤酒,car :卡車。音義兼譯詞有 mini:迷你、sauna :桑拿)由于漢語少形態、重義合,對于外來詞語往往表現出明顯的意譯化傾向。
三、詞匯視角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文化是語言的管軌
語言猶如一面鏡子,可對各民族的語言、地域特征、地域風貌、歷史背景等進行準確詳細的記錄與反映。而文化就像語言的管道一樣,對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化發展,在不同程度或層次上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首先表現在語言作品的內容上,如唐代詩人朱慶馀有一詩,題為《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中托言閨意,實寫"獻意".詩人剪取新娘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側面探詢應試是否合意。詩里記錄著豐富的文化,詩中將自己比作新嫁娘,將許為知音的張籍比作夫婿,將主考官比作舅姑,又將自己的文章比作所化之眉。表面上寫新娘子問自己裝扮是否得體,實際上是詢問自己是否得到考官的賞識,所詠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
從此便可看出,文化涵蓋著人類社會在嬗變過程中所生成的所有生活習俗、生活狀態、社會環境、信仰、人生三觀等,而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隨文化發展而發展,就像軌道一樣,與一個時代或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同步進行,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語言的管道或軌道。
(二)語言是文化的鏡像
文化現象與民族的歷史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其具有特別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性質與特點,此外文化形態上的差異,在語言表述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這點主要體現在各民族文化的詞匯中。例如"狗":在中國常用的表述意思有走狗、狗仗人勢、狗腿子、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 ;而在西方人眼中的,"dog"常用的表述意思為 love me, love my dog( 直譯"愛我的話,也要愛我的狗",意譯"愛屋及烏")、a luck dog( 直譯"幸運狗"、意譯"幸運兒") 、Top dog( 優勝者 )、old dog(行家)、clever dog(聰明的孩子)。
同時對于"龍"這個詞匯,中西方的理解也有很大區別。龍在中國文化中,是皇權的代表,象征天賦皇權,表明皇帝權力的至高無上,在民間,龍主要是吉祥、喜慶、神獸、力量、騰飛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產生之前,部分地區對 dragon 的信仰還是偏向正面性,但是隨著基督教的產生,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龍被貶斥為邪惡的象征,它的出現,通常預示著災難、恐慌、暴力和血腥。中國人常說"望子成龍",而在西方國家一般都稱望子成"狗",由此便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對語言有著深刻的影響,使得詞匯的表述意思也大相徑庭,就如龍在中國是一種祥獸,在西方龍則是邪惡的代名詞。
此外名字也可反映社會文化現象,如某一家五代人的名字,第一代(20 世紀初):李守仁、李守義、李守信。第二代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 李有金、李有銀、李有財。第三代(20 世紀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國。第四代(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李運動、李文革、李衛紅。第五代(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李約翰、李安娜、李麗莎。從此可看出姓名的選擇與社會變遷及社會文化息息相關。[3]
(三)詞匯的變化和產生反應文化特征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僅僅是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也會對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語言體系中,詞匯最為龐雜。詞匯是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主觀反映,因此詞匯與其記載的文化事實有著密切的關聯。詞匯的客觀性直接來源于文化事實,從詞匯的存在狀況可窺視到當時文化存在的狀況。由甲骨文中反應出來的上古詞匯,可得知當時的整個文化生活特征,除必要的農業、畜牧業等物質生產活動外,社會政治活動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禱、占卜問吉、征戰克敵、治國率民上。在宗教和祭祀上有圖騰崇拜,如:"勺"、"福"、"歲"、"御"、"帝"、"告"、"求"、"祝";對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諸神一體化".這些事物都被視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農業、畜牧業等基本物質生產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相關方面詞匯的發展。如下所示 :紡織類詞匯(緒、純、緯、經、紡、絹)。天桑類 :町(田踐)、畸(殘田)、畦(五十畝曰畦)。世界進入工業社會后,大量與此有關的詞語也在漢語中出現,如"汽車"、"工廠"、"輪船"、"銀行"、"機械"等,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改革開放中涌現出大批新型經濟用語,如"外向型"、"個體戶"、"外資企業"等,由此可知詞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個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特征。[4]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文化不僅僅是語言的基礎,更是語言的生命源泉;另一方面,語言又深受文化的影響,理解一種語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又豐富了語言的表達形式。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整體,文化對語言有一定的制約性。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必須先了解其文化,只有充分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這門語言。因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每一代人都在繼承文化,同時又在不斷的揚棄和更新中,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林國標 . 傳統文化的四種類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同影響 [J]. 湖湘論壇,2015(02)。
[2] 呂慧芳 .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此會的角度看語言與文化的親密關系 [J]. 科學導報,2014(08)。
[3] 熊云菲 . 從顏色詞匯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J]. 文學教育,2014(10)。
[4] 邱慶山 . 語言詞匯與民族文化的鏡像關系 [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