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本來是常識,即早已經被人們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中學語文\\(母語\\)課程,或分成兩門課──語言\\(含寫作\\)課和文學課;或合成一門語文課,每一冊語文課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對獨立的語言\\(含寫作\\)和文學兩個系統;無論是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的分量都要重于語言.在我國的大學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是常識;誰也不會懷疑,為中學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大學中文系,就是中國語文系,也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
Content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and the literature. This is a general knowledge originally, namely by the people long-term practice was proven early already is correct, nobody will suspect, will thus not also need to prove.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mother tongue\\) the curriculum, or divides into two class ── languages \\(including writing\\) the class and the literature class; Or synthesizes a language class, each volume of language textbook divides into parallel and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language \\(including writing\\) and the literature two systems; Regardless of being divides into two classes to synthesize a class, the literature component must again in the language.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y, the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and the literature is also a general knowledge; Nobody will suspect that will raise the language teacher's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department for the middle school, will be the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also will be the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前言:從清末至今,一百年來,語文學界都在努力奮斗、前赴后繼、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小學語文教育.可是至今為什么竟然連"語文究竟是什么"這個起碼的問題也沒有搞清,為什么至今沒有走上一條科學之路?我以為主要是由于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盤踞在語文學界人士的頭腦中,總以為只要教育學生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再遵循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古訓,盲目癡迷地"讀讀讀、寫寫寫",就一定會收到"其義自見"和"下筆如有神"的神奇效果.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辯證唯物論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語文是什么?答: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本來是常識,即早已經被人們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是常識;中學語文\\(母語\\)課程,或分成兩門課──語言\\(含寫作\\)課和文學課;或合成一門語文課,每一冊語文課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對獨立的語言\\(含寫作\\)和文學兩個系統;無論是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的分量都要重于語言.在我國的大學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是常識;誰也不會懷疑,為中學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大學中文系,就是中國語文系,也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
然而,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一常識,不僅不適用,而且簡直還不啻于離經叛道."語文是什么"這個常識問題,困擾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竟然長達半個世紀.語文教育專家\\(更不用說語文教師\\)對"語文是什么"的解釋,不僅悖乎常識,而且還顯得荒謬.
近半個世紀來,我國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是什么"的權威回答,大抵有三種:
第一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僅空間太狹隘,而且邏輯上也成問題,因為文字只是語言的記錄,只是語言學科系統的組成部分.總不能因為漢語的方塊字掌握起來比拼音文字難度要大,就規定我國的學生要花12年時間去掌握漢字吧?
第二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無限擴大了,所有形成書面文字的東西,一份文件、一個合同、一張便條、一個寫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稱為文章;收在語文課本里的都是文章,歷史課本、地理課本、數學課本、物理課本、政治課本、生理課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納入語文教學系統?這種解釋經不起分析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兩種解釋,雖然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卻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被視為真理.
進入20世紀90年代,語文教育界發動了一場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大討論,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育現代化終于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這場大討論也有一個極大的遺憾:回避或者繞開了"語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氣壯說出常識,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因此也未能確認文學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應有的突出地位.于是,這場大討論前后──上世紀90年代至今,語文教育界又有了"語文是什么"的第三種權威解釋.
第三種解釋就是不解釋,或者說是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釋;除了語文不是語言和文學之外,怎么解釋都可以;除了語文不是語言和文學之外,就用不著解釋了.
我國語文教育界對"語文是什么"的解釋,以及由此形成的語文教育理念,客觀上是排斥文學教育,把文學排斥于現代國民基礎教育的殿堂之外.這是為什么?
首先,是傳統的原因.
雖然我們民族有輝煌的古代文學傳統,然而,對文學的排斥卻是我們民族封建教育的傳統.封建私塾教育選用《詩經》作為兩千年不變的經典教材,只是因為《詩經》的特殊性,遠遠不是意味著我們民族有文學教育的傳統.《詩經》只是作為政治讀本、倫理讀本、道德讀本,被選為私塾教育的經典教材的;《詩經》作為文學作品的底蘊,不是被掩蓋起來,就是被閹割了.《詩經》被選為兩千年不變的傳統經典教材,恰恰證明我們民族的沒有文學教育的傳統,倒是有把文學作品當作政治讀本、倫理讀本、道德讀本的傳統.
19世紀末,大清皇帝迫于時世,廢除了科舉制度,傳統私塾教育開始沒落,"洋學堂"──現代學校開始崛起.標志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全面啟動而且不可逆轉的,是五四啟蒙運動.毋庸諱言,我國現代學校教育模式,是全面學習和引進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現代學校教育模式的,因為我國封建教育傳統中沒有學校教育的傳統.回顧20世紀我國中小學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凡是我國封建教育傳統中沒有的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體育、勞作等課程,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大綱編定,從教材編寫到教學方法,只能引進和學習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走的彎路就少,成效也相對顯著.
語文課就不同了.我國第一代中小學語文教師\\(包括頗有影響的名師和語文教育專家\\),大多是從私塾教育中走出來的,他們很容易把私塾教育和語文教育等同起來,認為我國沒有數理化和外語的教育傳統,卻有語文教育傳統.這樣,語文教育界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學習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經驗的抗拒力,就不難理解了.啟蒙運動實在短暫得可憐,來不及在語文教育界發動一場"語文是什么"和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的地位的大討論,就消退了.啟蒙運動后出現的中小學語文課本,同晚清和民國初年的課本比較起來,文學成分是大大加強了,然而,卻還沒有形成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的共識,在語文教育界,語文仍然以識字、閱讀和作文為主導,文學還沒有堂堂正正進入現代國民教育殿堂,更不用說確立突出的地位了.
傳統私塾教育以封建倫理綱常為核心,以科舉為目標,只設置了一門課程,即包括政治、倫理、道德、歷史、識字、閱讀、作文等等的近似文科綜合課.它的一部分,識字、閱讀和作文,屬于現代語文教育的語言課范疇,其他部分,特別是它的核心──政治倫理道德綱常,卻是和現代語文教育大相徑庭的.正因為這樣,時至今日,主張現代語文教育以《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為基本教材、以背誦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議論,依然不時見諸報端.
其次,是現實的原因.
20世紀后半世紀語文教改的歷程,也許可分為兩個時期.
前一時期是50年代到70年代末,其上流理念是,語文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輸特定的狹隘的政治目標的工具,語文課被上成政治課、道德課.有的課,如60年代初某校高二年級魯迅小說《藥》的教學,雖然名早曰文學課,實則除了外加的、并不準確的寫作技巧的羅列外,仍然是政治課;《藥》的所有人物都被牽強附會地納入階級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論"框架,哪里還是魯迅的《藥》?當然,這責任不在哪位語文教師,甚至也不在語文教參,因為在那個階級斗爭必須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年代里,語文是政治的附庸,魯迅研究是政治的附庸,文學也是政治的附庸,所謂文學分析課,自然也只能是政治分析課、階級鑒定課.
后一時期是從70年代末到現在,占統治地位的理念是確認語文的工具性,斷定語文是語言文字或語言文章.
工具論是60年代初提出的,如果把它視為對把語文變成政治附庸的一種不得已的抗爭策略,不能說沒有積極意義,因為它至少挽救了一部分語言教育.工具論剛剛有點占據主導地位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它就被定性為智育第一的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因此,在前一時期,它不能被視為主流理念.70年代末,在文化大革命廢墟上重新起步的語文教育,否定之否定嘛,工具論就順理成章成了語文教育界的主流理念了.有見地的語文教育專家發動的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大討論,對語文教育界主流理念倡導者來說,也不能說不無補益.
半個世紀語文教改走過的曲折歷程表明,我國語文教育界,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教師,有把語文課上成政治道德課的經驗和教訓,而駕輕就熟的,則是咬文嚼字,把經典文學作品里的某些詞、某些句子作為語言教育的例證.我們的語文教育界沒有文學教育的經驗,文學教育不說是空白,也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也許,這就是語文教育界一談到文學教育就眉頭打結的原因.
最后,語文教育理念要現代化,就不能不面對上個世紀5O年代的那場把語文分為語言和文學兩門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語文教改.
不能因為這場改革是在學習蘇聯的政治背景下展開的,就全盤否定這場改革.蘇聯的語文教育也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干預的危機,然而,語文教育理念大體上還是繼承了俄羅斯語文教育的傳統.這場改革,在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的理念上,應該予以充分肯定.改革中出現的那套課本──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當然可以挑出許多缺點,然而,相比較而論,卻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好的一套語文課本.
這場改革的夭折和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是借著政治權力和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全面鋪開.改革前沒有在語文教育界展開必要的理論探索,缺乏改革的理論準備和心理準備.改革也嚴重脫離了50年代中學語文教師的實際水平.到1956年,突然于一夜之間,原有的課本、教參作廢了,語文課變成文學、漢語兩門課,教師們面對的是全新的文學課本和漢語課本,能不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嗎?待到政治形勢發生逆轉,來得快的,去得也快;一道行政命令,那套課本收起來,改革也銷聲匿跡了.
語文教育界如此忌諱"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許同這場改革的結局不無心理聯系吧?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還是別的什么?切不可以為這只是咬文嚼字.語文概念的界定,其實質是,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應不應該占有突出地位的問題."語文是什么"和"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只是同一張紙的兩面.認識了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應該占有突出地位,語文是什么的爭論,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個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是這個民族語言的最高成就,學習和鑒賞經典文學作品,毫無疑問也是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文學教育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現代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意識,正如現代意識的核心是人的意識.作為一個現代人,僅僅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因為科學技術可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成為人類的禍害.作為一個現代人,必須具有自覺的人的意識,也即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寶藏,是文明人類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人文精神的薈萃.說文學的精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是人類的良心,一點也不過分.文學的精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滋養、熏陶.鍛造、培育現代國民的精神、靈魂和人格的最可寶貴的資源.正因為如此,所有教育發達的國家,文學教育都無不在國民基礎教育中占據著突出的地位,也正因為這樣,所有教育發達國家,無論是語言和文學分成兩門課,還是在一門課中分成兩個系統,文學課的分量都要重于語言課的分量.
語言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是一門科學,它當然有不同于數、理、化的特質,例如它的約定俗成,它的相對模糊性,然而,既然是一門科學,自有它內在科學規律.漢語作為14億華人的母語,是當今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種,毫無疑問也有它內在的科學規律.對于現代國民來說,僅僅憑感覺使用母語是不夠的,必須對母語的內在科學規律有一個理性的系統認識,知道怎樣使用母語是正確的,怎樣使用母語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我以為,新世紀的語文教育改革──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進程,有必要做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開展一場廣泛的、嚴肅的、自由的和負責的學術討論,在"語文是什么"的答案上,義無反顧地回到常識上來,確認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應有的突出地位.這是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前提.
第二件大事,是探索如何進行文學教育和語言\\(合寫作\\)教育,怎樣上好文學課和語言\\(含寫作\\)課.這件大事,比前一件大事更艱難,更需要曠日持久的努力.就文學教育來說,正如上文已經指出的,無論是我們民族的古代教育傳統,還是20世紀的教育傳統,都沒有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教學的成套的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就語言教育而論,難度也同樣大.漢語言課本就是個大問題,據說,語言學家們的爭論太大了,很難就為中學生提供一套科學的、簡明扼要的、教學中可操作的漢語言課本達成共識.然而,既然這是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再難,也得不斷去探索、去嘗試、去實踐;只有在不斷探索和不斷實踐中,才可能完成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再說,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正確了,探索的目標明確了,語文教育專家和廣大語文教師的探索和實踐,一番心血,自有一分收獲.更何況,國門巳經打開,在語文教育上,我們不應該固步自封.教育發達國家已經有幾百年文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經驗,我們為什么不能走出去向人家學習呢?
完成這兩件大事,以下情況才可能改變: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是新的也好,教了一輩子也好,卻不知道語文是什么;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事倍功半,甚至大量的還是無效勞動.
結論:確立正確的語文概念觀對于確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追本溯源,不同的語文教育觀大都和對語文概念的不同理解有關.比如目前較為流行的文學教育觀和言語教育觀就與把"語文"釋為語言文學和言語有關.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語文概念觀就有什么樣的語文教育觀.
附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統一."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其實語文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產物,又是這個民族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母語對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自己的語言,不能充分發揮和享受母語的巨大潛力和無窮魅力,不懂得珍惜本國語言這一寶貴遺產并使她在特定的條件下健康發展,不斷煥發奪目光彩的民族,會是一個多么沒有出息的民族.都德的《最后一課》說的難道不是民族尊嚴嗎?
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為一種工具,它所起的作用就是通過"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去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創造世界.從而提高人在這個世界生存的尊嚴與價值,也為這個世界創造新的意義與價值.當然作為一種工具,學會使用工具本身這是首要的,但是,我們不能被工具所俘虜,為了工具而生活絕對不能成為時代的脈搏,淪落為語文給你一個漂亮的分數而作幾十年的打拼更是可笑.語文是交流思想、獲取知識、存儲知識、總結成果、從事社會活動的工具;是提高人的思想品質、啟發人的思維智慧,是有豐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