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應試教學觀念的支配,以教師為中心、以標準答案為依據,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固定的條框內, 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逾越。 這樣的教學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新,閱讀教學效率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語文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閱讀教學改革,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所謂“閱讀期待”是學生在外部刺激下所產生的迫切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 全程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來。 這樣的閱讀,學生更有動力,更有趣味性,更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整體提高,實現閱讀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現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閱讀期待,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提高課堂閱讀效益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巧妙導入,誘發學生閱讀期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課堂教學中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飽滿的閱讀熱情,教師就必須要重視導入環節。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設計一個富有新意與創意的導入, 以有趣新穎的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強烈的心理期待, 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快樂的探究。
(一)懸念導入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問題,制造懸念,以此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 實現學生的主動閱讀。
如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自古以來就有“朱顏辭鏡花辭樹,最是人間留不住”的說法,而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卻說居里夫人的形象永留人類心中,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留在人類心中居里夫人的形象是她的外在形象嗎?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這樣就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誘發學生積極的閱讀期待。
(二)故事導入故事是學生的最愛,不管是可愛的人物、高大的形象、 感人的細節還是生動的語言都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讓學生更加期待后面的內容。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為學生收集一些作者的趣味軼事等, 以生動而幽默的故事來引發學生的關注, 進而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產生強烈的心理期待。 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提供連續的圖畫,向學生講述故事梗概。 這樣學生就會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細節, 此時再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還有游戲導入、音樂導入、圖片導入等,不管哪種導入方式,只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符合學生的特點與學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專注于新知的學習,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期待就是成功的, 就能夠為閱讀活動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巧妙設問,激發學生閱讀期待
“學貴有疑 ,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 ”
在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平白講述,會使得教學枯燥無味, 無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會降低學生的閱讀熱情,影響閱讀效果。 而運用提問藝術,巧妙設計問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可以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 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設問:“‘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桂林的山與水有什么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文本, 走進桂林,去欣賞桂林的山與水。 ”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另一方面可以以這個問題為主線來貫穿閱讀, 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課文來為學生創設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啟發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以切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激起學生閱讀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來展開有目的地閱讀,當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成功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認可時,學生就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閱讀的樂趣,就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真正地愛上閱讀。 同時還要讓學生享有提問的權利,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提問,自主地提出問題,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閱讀。
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閱讀期待
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改變以往枯燥而機械的閱讀,而是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這樣的閱讀更能強化學生的體驗,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激活學生閱讀期待,從而讓學生的閱讀更加主動而有效。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動態情境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 具有直觀形象而動態的特點,具有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的特點。 運用于語文教學中, 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動態感,突破時空的限制,來為學生營造直觀而動態的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引發學生的想象,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與情感體驗以及迫切地閱讀期待。 如學習《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設生動而優美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領略到桂林山與水的優美, 并配以動聽的背景音樂。 這樣自然可以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貼近學生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 為此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這樣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將文本與生活結合起來,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走進學生的世界,從學生現有的生活閱歷入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開啟學生閱讀的期待之門,將學生的閱讀引向縱深, 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語言的內化。
總之,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發揮閱讀期待效應,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就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與切入點。 只有基于學生自身基礎與實際,讓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閱讀期待,展開積極的閱讀活動, 這樣才能實現閱讀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全面發展,才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整體提高, 實現閱讀教學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實踐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總結,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閱讀為主線,構建愉悅而開放的閱讀環境, 構建高效而活躍的閱讀教學,這才是我們所不斷追求的閱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