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體:意格摩蕩的文本定格
摘要:文體的本質是什么?或從文本的構成因素,或從文章的外在形態,或從形式本身出發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作者從中國古代的詩學話語--意格的形成入手,對文體的本質進行了探析,指出:文體就是主體之意與格相摩相蕩的外顯形態。
關鍵詞:文體;意格;外顯形態
文體,即文之體,是文章的本體存在。其內涵大致有三:一是文章體裁,二是語言體式,三是風格特點。然而,決定文體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學界眾說紛呈,見仁見智,似乎很難形成共識。
一、探究文體,必求主體
人們什么時候開始關注文體現象的?劉師培說,“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漢、魏之際,文家承其體式,故辨別文體,其說不淆?!盵1]這表明:到了漢、魏之時,文章已成規模,體式比較完備,文體己不僅是備受關注,而且還有“辨體”的學問。
那么,早于漢、魏之前的文體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什么影響著文體的生成與變化呢?語體決定論者從早期的文體現象中去探尋答案,不能不說是一條有效的路徑,因為,按照常理,文體概念的形成顯然不會早于文章出現之前。蔡元培《在國語傳習所的演說》:“文章的開始必是語體,后來為要便于記誦,便作整齊的句讀,抑揚的音韻,這就是文言了?!盵2]說文章始于“語體”,也就是說,最早的“原生態”文體應該是那種交流性的“語體”了。
語 體 無 疑 早 于 文 體 , 口 耳 相 傳 者 被 稱 作“語”,它有兩個十分鮮明的特征:一是“口頭的”;二是非“自言自語”的,而是“集體的 ” . 《 論 語 · 鄉 黨 》 中 就 有 “ 食 不 語 , 寢不 言 ” 的 表 述 一 一 答 述 曰 “ 語 ” , 自 己 說 曰“言”.足見“語”的口頭交流特性?!痘茨献印さ缿枴分兄v:“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盵3]這就是“歌”體的早期形式,也是“原生態”文體。
然而,文章絕不僅僅如此簡單地記錄口耳相傳的交流活動,必然經歷過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從古代的文獻之中,我們或許能找到某些變化的“痕跡”.《尚書·皋陶謨》有載:“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烁柙唬骸呻畔苍?,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庚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墮哉!萬事墮哉!’帝曰:‘俞!往欽哉!’”[4]
這里的歌,既有莊嚴的程式,又有唱和的場景,既有行為動作,又有行為動作產生的結果;這就是一種“歌”體的產生狀態的寫照。而作為一種詩體的存在形式,逯欽立《先秦詩·卷一》中的記載就很不相同了: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叢脞哉!股肱墮哉!萬事墮哉![5]
由上面兩則早期的記載,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早期的文體是就是原生態的語體,成熟的文體就是經過純化、簡化的語體。無論是早期的文體,還是成熟的文體,其基礎當然是“語體”.這是不是意味著研究文體只需要研究語體即可呢?情況并非如此簡單。試想:同樣基于語體的表達,為什么有的表現為詩歌,有的表現為散文,有的表現為敘事,有的則表現為抒情;有的表現為高雅,有的表現為低俗呢?可見,除了“語體”自身差異之外,“語體”與“文體”總歸是兩碼事。
正因為如此,不少文體研究者則另辟蹊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尋找答案?;驈念}材上入手,或從表達上探求;或從體制上切入,或就功能上尋找,……凡此種種,我們認為:就文章自身來談文體,就很難找到完善的答案?!氨磉_什么”與“怎樣表達”是文章寫作的根本問題,也是一切文體產生差異的基礎,也是文體的本質問題,要回答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就必須追問寫作的主體。因為不論什么樣的文章,也無論什么樣的文體,它都是作者創造出來的。
據說有幾位畫家約定去森林寫生,事先講好要照原樣畫,但畫好之后拿出來一比,都大吃一驚:幾幅畫竟然沒有相同的。其實也沒有什么奇怪的:同樣是一朵花,在植物學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屬于那個花科;在動物學家眼中,看到的是它花蕊中的寄生蟲;在哲學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帶給人們愉悅的社會功能;而在環保主義者的眼中,卻只會出現沒有了花朵的光禿禿的植株。而同樣面對一朵花,有的人因它的盛開而高興,有人因它會凋落而憂愁;有的因它的艷麗而贊許;有的因它的妖冶而鄙夷。這正如我們寫身邊的人一樣:同樣寫一位母親,有的看到的是她的慈愛,有的看到的是她的嚴厲;有的看到的是她的勤勞,有的看到的是她的賢慧;有的看到的是她的憂傷,有的看到的是她的愚昧……主體關注的不同、情感的不同,自然就形成了在“表達什么”上的差異;是選擇書面的語體,還是選擇口頭的語體,是用詩的形式,還是用歌的形式,就形成了“怎樣表達”的差異。合起來就構成了寫作主體在文體運作中的基本問題,用最為簡明的話語來表達:前者稱為“意”,后者稱為“格”,合起來就是“意格”.
意格存在于主體之中,個體之間各種細微的差別就會導致“意格”的差異;主體“意格”的區別外化為文本,就形成了文體之間的差異。
二、始于意格,成于字句
什么是意格?在中國古代,意格是兩個詩文話語的匯聚。就現存文獻而言,最早將意與格聯系起來作為這一完整概念使用的則是白居易。舊題白居易《金針詩格》認為“詩有三體”:“有竅、有骨、有髓,以聲律為竅,以物象為骨,以意格為髓?!盵6]可見,意格在詩的創作之中是比物象、比聲律更重要、更關鍵的要件。
真正從創作意義上比較全面地論述意格范疇的,當屬宋代著名詞人姜夔。他將自己的創作體驗濃縮成一篇《詩說》,書中諸多見解對于理解文章與主體、主體與文體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意格欲高,句法欲響?!盵7]強調意格對于選詞造句的意義;“意出于格者,先得格也;格出于意者,先得意也?!盵6]強調的是主體的意圖意旨與其表達形式之間的磨合與相互制約;而“始于意格,成于句、字”[6]的觀點,則非常簡明地表達了“意格”在文章制作中的“前文本”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