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傳媒特點分析
微博這個由 140 個漢字組成的新鮮事物變身為交流平臺迅速吸納了 2 億多用戶,它的發展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不可小覷。微博的特點總結來說可以概括成 5 個方面。
(一)即時性特點。微博傳播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不斷網斷電,微博就能正常傳播,而且傳播行為一經啟動,何時結束將不在人的可控范圍內。
(二)全覆蓋傳播。微博的形式要求限定在 140 字以內,這一微小體積成為不受空間地域限制的突破口 , 可以說網絡信號覆蓋的任何地方,微博都能將信息即刻傳到。
(三)多渠道傳播。人們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QQ、MSN 等多種不同的方式交流傳播信息,突破了傳播方式的單一性瓶頸。
(四)全民性特點。在微博時代,每個人都已經成為發布者、記錄者和傳播者,微博將媒體的門檻降低了,人們可以輕易地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更能輕松獲得“現場直播”.
(五)裂變性特點。微博是一種裂變傳播,是一種全民傳播,每一個人都是傳播的中心。在微博的世界中,如果一條信息被迅速地轉載,就容易產生放大效應,越是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轉帖,就越容易繼續增加轉載次數。
二、微博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優勢與不足
(一)微博應對突發事件的優勢。根據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研究所發布的《2011 上半年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顯示,微博早已成為公共輿情的第二大源頭。微博已經成為一個公共突發事件的傳播輿論中心,正朝著主要輿情傳播途徑而發展著。微博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引導公共輿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
一是微博是對傳統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的后續補充。微博在信息傳播領域有效地將公眾融入其中,成為主要的傳播者,能夠有效地克服傳統媒體的傳播滯后性。
二是微博門檻低,能及時加以利用。微博是一種草根性很強的媒體元素。微博注冊、使用技術和內容門檻低,主要依靠電腦甚至是一部手機,輸入電子郵箱或是手機號碼,編輯 140字以內,信息傳播者可以傳播自己的觀點。
三是為政府信息發布提供了一套健全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 在事件爆發第一時間迅速發布信息。政府能夠在事件爆發后,第一時間通過微博提供信息給人們,滿足公眾對信息獲取的渴望。2. 有效激發全民參與。在突發事件中,尤其是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由于事態的緊急突發,利用微博超時空的特點,可將信息整合發布在網上,尋求社會和政府的支援幫助。
3. 提供輿論引導,有效遏制謠言。微博在突發事件中能以其獨特的優勢,迅速整合信息,公開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疏導社會輿論壓力,控制和引導與突發公共事件相應的輿情。
(二)微博存在的缺陷。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微博雖有便利性,但它的不足和局限仍需重視。微博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信息的真實性上。在微博全民時代中,每個微博用戶都充當著“記者”,他們接受和轉發的信息真實性有待考證。其次表現在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信息流動始終處于運動狀態,微博信息傳播中的碎片化特征,需要微博用戶對事件持續跟進,不斷進行補充說明。140 字短幅只相當于兩條短信的數字之和,而要對一件公共事件敘述的詳盡得當可謂挑戰性極大。對公共事件的報道,非專業的“記者”容易片面地敘述事件的危害性,而忽視隱藏的正面信息,形成錯報誤報,一旦流傳開來,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微博的局限性再表現在表達權利的不對等。
微博從點擊量和傳播效果來看,權利不對等呈現一邊倒趨勢。
活躍在各行各界的社會精英名流,是表達權利的最大巨頭,是人人追捧的“意見領袖”.各大網站看重明星效應,紛紛為他們提供“V”認證。在微博模式中,帶 V 賬號的精英名流們的發言往往被瘋狂轉發,牢牢控制著絕對的表達權利。由此可見,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時,要實現真正的全民參與,微博還是需要進行改善的。
三、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用
微博應用于公共突發事件,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微博天生帶來的固有缺陷,爭取微博正面作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形成機制,讓微博能夠真正服務于突發事件的處理。
( 一 ) 多方位全面優化微博。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博要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有所作為,首要的任務就是克服微博的缺點,使微博作用能夠最大化。1.促進微博使用者素養的提升。提升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包括能力、知識和理解三個層面,即公民需要具備獲取、分析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擁有對社會產生認知的知識體系,以及如何理解信息和信息傳輸。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微博用戶,他們是微博傳播的主體,在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控制中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去規范自己的言行,要使微博能真正發揮價值,就必須依賴傳播點上的每個個體,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道德水準和辨別能力。2.強化管理,完善微博運行。微博如同市場中的產品,從生產線“出廠”進入受眾眼中,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和監控環節,確保微博傳播的信息是正面的科學的,這是運營商的職責所在。
微博運營商是微博的得利方,應當承擔其微博言論的引導者角色。運營商應該強化監控技術,對微博傳播內容進行必要的自動審核,在特殊情況下應該進行自動暫停轉發,不能只顧轉發帶來的流量收益而不顧其帶來的負面社會危害。同時微博網站也要嚴格實名制注冊等規章制度。3.嚴格網站加 V 要求。 加 V用戶一般是各界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的發言對于輿論起著非常大的引導作用。所以為了防范他人冒充大 V 發言,相關網站在進行 V 字認證時,需要仔細核查其身份和所認證的身份是否相符,同時對申請加 V 用戶進行資格鑒定,避免渾水摸魚。
(二)形成微博應用機制。1.生成“第一時間”處置機制。從微博及其他新媒體影響力的研究調查中,政府辦人民網輿情監控研究室曾提出應對突發事件的“黃金 4 小時”法則,大大地縮短了傳統媒體處置突發事件的“黃金 24 小時”法則。這要求有關部門必須牢固樹立第一時間理念,大步提速對事件的控制,遵循第一時間落實事件的處置主體、發布準確的信息、對網上質疑進行解惑,及時強有力地搶占信息傳播的制高點,抓住突發事件中輿情的主動權。2.強化微博輿情的檢測預警機制。
在微博時代下,輿情對突發公共事件至關重要,及時發現輿情風向,越早辨析分析危機信息,對后續事件的處置工作就有利。
要實時監控輿情,區分正負兩方面的傳播源,加大輿情監測的開發和運用投入,建立能夠監測微博輿情的系統軟件,第一時間識別提取微博危機信息。要利用微博更新輿情傳送的速度,盡快對微博傳送的輿情信息進行分析研判,為政府處置事件提供資料和對策。要建立應急管理機制,對于《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禁止的非法信息,第一時間利用微博監控系統進行刪除;對一些虛假信息和謠言,在政府微博權威信息發布之前,要及時進行駁斥和批判,調解社會輿論。 3.建立滾動的信息發布機制。公共突發事件涉及的群體是全社會所有成員,對信息發布的要求是苛刻和嚴格的。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用中,事件爆發時除了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外,應該建立滾動立體發布的機制,分層面根據實際情況,以政府、當事人、網民等身份回應網站上的質疑和議論;要多渠道發布,堅持微博第一發布的原則,實現網上發布之后,再利用傳統媒體對受眾進行全覆蓋信息傳遞,同時對相關事件的誤傳信息進行澄清和說明,再通過電視報紙進行傳播,讓盡可能多的群眾了解事件的真實全面的信息;注重發揮微博與其他媒介的融合發布,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段傳亮 .2011年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 [J].新媒體,2012(1):3.
[2] 方付建。突發事件與網絡輿情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3] 呂梅。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論生成與引導研究 [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海。微博對突發事件的影響作用探究 [J].寧波大學學報,2012:1~3.
[5] 孟波。認識微博超越微博 [J].新聞線,2012:13~14.
[6] 余霞,廖小麗。試論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傳播功能[J].東南傳播,2011:8~13.
[7] 朱瑩。微博語境下熱點事件的輿情分析 [J].新聞傳播,20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