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倫理學視角下中國高考制度改革分析
【第一章】我國高考改革的倫理觀探析緒論
【第二章】高考制度改革的演變過程及價值取向變遷
【第三章】高考制度蘊含的倫理價值
【第四章】現行高考體制的倫理價值取向
【第五章】落實與完善新的高考制度的倫理措施
【結論/參考文獻】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倫理學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中確立怎樣的倫理價值取向是具有思考價值的課題。我國高考制度今后該如何改?高考,它既關系著個人的前途命運,又制約著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欲速則不達。高考制度的改革發展過程離不開倫理價值的指導。倫理道德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之一。它既表達了人文關懷,又是"良知的呼聲",不容否認、褻瀆。隨著社會的變革,教育界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倫理價值取向的思考也越來越多,經過爭論逐漸達成了某些共識。
本文立足于倫理學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對當前高考制度中存在的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在系統分析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倫理價值取向變遷的基礎上,指出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應該確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維護考生的根本利益,把教育公平與辦學效率有機結合起來。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者對人類發展的理性追求,是我國高考乃至高等教育的評價和指導思想。高考改革必須關注考生的權益,把甄別、選撥人才與教育公平有機結合起來,即把科學性與價值性有機結合起來。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長遠目標與眼前現實的關系,穩定與發展的關系;既要堅決,又要謹慎;要有大局意識,戰略眼光,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不能顧此失彼,失之偏頗??傊?,我們要在現代倫理理念的指導下,用辯證思維、科學思維研究高考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1987:31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5.
[3]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13.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52.
[5] [德]馬克思? 韋伯著。社會科學方法論。韓水法,莫茜譯[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24.
[6]高兆明:《社會失范論》[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183.
[7]高兆明:《制度公正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57.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和國教育 50 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92.
[9]唐佐明等?!陡咝U猩w制改革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2.
[10][美]戴維·伊斯頓著,王浦幼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 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26.
[1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二、期刊論文: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2]朱國仁。我國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過程與走向[J].高等教育學刊。2003(9):208-211.
[3]王后雄。我國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67.
[4]谷振宇。錄取制度:高考改革的關鍵[J].大學教育科學,2010 (4): 23.
[5]鄭芬蕓。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與教育公平問題探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4):116.
[6]王海威,張川,張景可。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3(10):11-14.
[7]程斯輝。教育公平與國家安全湖北教育[J].2003(18)。48-49.
[8]張千帆。走向更為公平的大學招生制度-中國問題與世界經驗[J].浙江學刊,2010 (1): 30.
[9]羅瓊。淺談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 (7): 167.
[10]李艷。高考錄取公平問題研究[J].廣州: 暨南大學,2006: 24.
[11]何莊,王德清。高考招生錄取的制度重構之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 (3): 94.
[12]相利盈。中國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公平問題研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2010 (8): 98.
[13]李立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中的區域公平問題研究[J].廈門大學,2006: 49.
[14]鄭若玲??荚嚬脚c區域公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3-57.
[15]朱曉穎。學業發展公平:基礎教育實踐的理想樣態[J].江西社會科學,2013(1):230-233.
[16]沈麗華。教育公平視角下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探討[J].教育學術月刊,2010( 6) :83-85.
[17]劉同舫。人類解放視域中的教育價值合理性探析[J].教育研究,2010 (8):25-30.
[18]劉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觀[D].教育研究,2002(02):21-25.
[19]劉海峰。高考與錄取制度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D].中國教師。2004( 02):13-16.
[20]張和生。高考公平問題的倫理審視與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3:27.
[21]王彬。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21.
[22]劉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C].高等教育研究,2002(05):17.
三、網絡報紙:
[1]人民日報[N].1966-6-18.
[2]劉茜。今年各類高等教育擬招生 655 萬,中國跨入高教大眾化階段[N].光明日報,2003-2-19.
[3]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魅力初顯[N].中國教育報,2006-3-10(10)。
[4]楊學為。減輕學生負擔激勵創新精神[N].中國教育報,2007-12-26(8)。
[5]趙書生。小平同志親自修改政審標準[N].中國教育報,2007-12-26(6)。
[6]戴家干。制度創新是高考改革的關鍵-從恢復高考 30 年人型公眾調查看高考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7-11-14(5) .
[7]李化德。為國家教育考筑-法律城墻[N].中國教育報,2007-09-26(5)。
[8]教育部。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2004 年 5 月 19 日教育部令第 18 號)[N].中國教育報,2000-09-12(7)。
[9]參照《天津市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爭議裁決辦法》。
[10]李立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N].光明日報,2014-06-03(13)。
[11]方奕吟。民調顯示高考已成為舉國大考[N] .中國青年報,2004-06-14.
[12]北京大學 (校本部) 2009 招生計劃來源 (文)[EB/OL].北京大學招生網,2011 -4- 3.
四、外文文獻:
[1] Marginson,S.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Glonacal' Analysis [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4.2(2)。
[2]Parkin,F.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M].New York: ColumbUniversity Press, 1979.
[3]Scott,J. Stratification and Power : Structures of Class , Status and Cotnmaiid[M].Cambridge,Mass: Polity Press, 1996.
[4]Vogt,W.R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ConceptualAnalysi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7.7 (1)。
[5]Lareau, A. Linking Bourdieu's Concept of Capitalto the Broader Field; The Case of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A] .In B J. Biddle (Ed.) .Social Class, Poverty, and Education;Polic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2001.
[6]Collins 5 R.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