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的 國 際 學 生 評 估 項 目(PISA)測試,使“非連續性文本”一詞進入了大眾視野。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我們日常所見的散文、小說、詩歌等都屬于連續性文本。而非連續性文本則多以圖表、清單等形式出現,具有非線性、概括性、直觀性等特點,在現代社會運用十分廣泛,因此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實用性特征。2011年 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培養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內容和要求。但相較于語文學科,品德與社會學科在培養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方面有著更明顯的優勢:其一,教科書中有著十分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其二,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類別
根據文本內容,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常用的非連續性文本大致可以分為五類:表現時間的文本、表現空間的文本、表現關系的文本、統計數據的文本以及其他類型的文本。
(一)表現時間的文本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采用了許多表現時間的非連續性文本,如時間表、年表、時間軸等,將抽象的時間用形象的事物直觀地表現出來。
以年表為例。年表,即歷史年表的簡稱,是記錄歷史的一種工具,它按照時間順序(時間單位不一定是年)對事件進行先后排列。年表主要有“大事年表”“階段年表” “對照年表” “綜合年表”四種,其中最基本的是大事年表,其他都是由大事年表演化而來。大事年表是按時間順序直線排列主要 事件,以 表 示歷史發展 的概略過程。通過大事年表,學生可以基本了解某個事物或某段歷史的發展過程。如表1.
在小學的中、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會有部分歷史知識。但這一階段的學習并不是以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為主,而是初步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按時間順序思考是歷史思維的核心。如表1,學生通過這個表可以大致了解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明白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年又一年的經驗積累。在這張表中,時間的順序非常明顯。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年表學習歷史,日后再加以訓練,就會逐漸學會按時間順序思考,從而逐步形成歷史思維。
(二)表現空間的文本
時間和空間是認 識世界的兩 個 最 基 本 的 維度,幫助學生建立起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目標之一。地圖,作為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反映空間現象的非連續性文本,在品德與社會課上也經常會被用到。
地圖可以劃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①按區域范圍來分,有世界地圖、國家地圖、市縣地圖、社區地圖等;②按專題來分,有自然地圖、人口地圖、經濟地圖、文化地圖、政治地圖等,如北京市文化場館分布圖、公廁分布圖、名勝古跡地圖等;③按地圖維數來分,有二維地圖(平面地圖)和三維地圖(立體地圖);④按地圖的瞬時狀態來分,有靜態地圖和動態地圖等。在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除了動態地圖以外,其他種類的地圖都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不只是讓學生閱讀地圖,還讓他們自己繪制簡單的地圖。如圖1,就是教科書展示的學生自己繪制的社區公共設施 分 布圖。通過繪制公 共 設施分布圖,學生將閱讀地圖時學到的有關位置、方向、圖例、比例尺等知識加以運用,從而對這種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學生通過繪制這樣的地圖,可以全面了解社區內公共設施的分布,還能對其分布產生更多的思考,如公共設施的分布是否合理等??梢?,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僅注重培養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也重視培養學生非連續性文本表達的能力。
(三)表現關系的文本
有些事物或事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用文字很難講清楚。所以我們會經常采用非連續性文本來呈現那 些復雜的關 系,使 之 條 理 化、清 晰化。圖2是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用以幫助一年級的小朋友理解他與親屬之間關系的家譜圖。除此之外,教科書中用以表現關系的非連續性文本還有各種類型的流程圖、樹狀圖等。
(四)統計數據的文本